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访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教授
本报记者陈建强
侯自新,1941年8月出生,1967年南开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现任南开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数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多年来主要从事李群、李代数及齐性空间微分几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李群及其表示理论”的项目负责人,也是国内这一学科方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然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侯自新教授以这样一个疑问句,开始了与记者的谈话。 “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北大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即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侯自新教授一口气道出这“四个应该”后,陷入沉思。他说:“用这个标准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顿感肩上压力沉重。应当承认,南开大学经过近80年的奋斗,到现在,规模不可谓不大,学科不可谓不齐全,然而它在全国各大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却在下降,原因在哪里?这是所有南开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侯教授曾精研校史,对南开大学的发展历程的思索,多有心得。他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大、清华组成西南联大,弦歌不辍,再续华章,一时间南开大学与两所顶尖高校齐名,这既有特定历史环境的因素,更在于老校长张伯苓先生成功的办学思路,即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今日南开仍引为自豪的化学、经济学科,正是在建校之初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而当时重点建设这两个学科,也正是适应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经济重镇和化工基地的需要的明智选择。有了鲜明的特色,就有了发展的基础。“就当时情况而言,南开大学是一所私立学校,规模很小,名声响亮;薪水不高,但群贤毕至。40多名教授中多为留学归国的学界名流。学生不多,仅数百人而已,但皆为少年才俊,志存高远。这样的学校成为‘名牌’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这位校长话锋一转,面色严峻起来,“即使是南开的化学、经济这两个‘拳头’学科,目前也是忧大于喜。”他告诉记者,南开大学化学学科有机化学方向,目前教学科研人员有200多人,可谓全国规模最大,据1997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统计,该学科发表论文数亦属全国第一,“同时必须看到,貌似强大之下隐含的危机。现在该学科后继乏人,50岁以下的教师仅有2人,其他教师最年轻的也已57岁了,近几年来,科研成果不少,但重大项目寥寥无几,可谓量多质低。一支缺乏后备力量的队伍怎能打硬仗?”他介绍说,目前南开大学经济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仍然很强,在最近进行的一级学科授权点评估中,南开大学理论经济学排名第一。“但是出类拔萃的尖子人才不多,因而难以走上学术前沿,形成特色。” “关键是人才。一个优势学科的形成必须靠一批杰出的学术带头人的不懈努力。梁启超先生曾言道,大学之大,非大厦之大,乃大师之大。南开大学要崛起,要复兴,就必须把发现、培养和引进大师级人才,作为一项事关学校前途的重要任务。”侯自新校长告诉记者,南开大学为此致力于两方面工作,一是出台并实施大幅度改善青年杰出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的特殊政策,二是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学术氛围。他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当前尚不能普遍地大幅度提高教职工待遇的情况下,对青年杰出人才给予特殊支持,不但是对他们对学科发展所做贡献的肯定,而且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我们决定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和获得跨世纪人才称号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给予滚动支持,加大力度。” 侯自新校长透露,南开大学已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达成协议,共同建立泰达学院。这个学院选择在21世纪最有前途的学科予以重点建设,如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电子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目前10万平方米的主体建筑正在加紧施工。他说,我们将把泰达学院建设成一个“体制新、机制活、水平高”的全新的学院,办出新特色,使之成为南开大学新的发展点。 “明年10月17日,是南开大学建校80周年。我们期望以此为契机,宣传南开,振奋南开,凝聚人才,扎实苦干,在奔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漫长征途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侯自新以一个肯定句结束了这次访谈———“南开人的美好梦想一定能够变成现实。”